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路街道地处长沙市中心商业区,总面积2.1平方公里,辖8个社区,常住人口3.6万,流动人口2.6万。近年来,街道立足实际,紧紧围绕“阳光城南、幸福城南”的目标,牢牢抓住社区管理和服务这个关键,确立了“345”社区建设新思路,即:“健全经费保障、督导考核、互助共建三项机制,强化基础设施、服务平台、人才队伍、社会组织四项建设,确保在党建、保障、卫生、文化、治安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,探索出了一条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新路子。
一、创新机制,强化保障,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合力
1、建立多元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。坚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、街道专项列支、社会资金募集的多元经费投入原则,强化和谐社区建设的资金保障。例如,在社会工作服务方面,残疾人服务、特殊老年人服务、社区戒毒与矫正服务已纳入区级政府购买服务,年投入100万元;文化、教育、卫生、就业等领域通过部门项目支持年均50万元;社区弱势群体帮扶等其他服务,街道直接投入150万元,社会募集年均40万元。通过多渠道、多形式的经费投入,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民生工程的有序开展。
2、建立科学的建设督导考核机制。为切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,街道设立了由街道工委书记、办事处主任牵头的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,定期召开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,并建立了社区工作联点制度,督促和部署各社区的和谐社区创建工作。同时,街道出台了街道干部职工、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,实行严格的日记录、周评价、月督查、季测评考核,实现了街道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“痕迹化”管理,提升了为民服务质量。此外还建立了涉及岗位设置、工作评价、表彰激励三位一体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管理服务机制,并组建了助残服务、就业援助、心理咨询与辅导、为老服务4个督导小组,负责对社工及其服务工作进行督导与评价,使社工服务有督促,困难有支持。
3、建立长效的自治互助共建机制。在各社区推行由街道、社区、辖区单位三方共同组成的和谐社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。街道、社区、辖区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定期参与会议,研究讨论在和谐社区共建过程中的重要事项,分析存在的问题,交流共建经验。在街道指导、社区自治、单位合作的基础上,拓展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基础、人力保障,实现各单位、组织的互助合作,形成社区内资源共享、文明共创、活动共办、难题共解、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,为建设和谐社区积聚共建合力,并通过制度规范的形式实现了这一机制的常态化、长效化发展。在此基础上,社区采取“组团式、项目化”服务方式,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、辖区单位成员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,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。
二、创新平台,发展服务,夯实和谐社区建设基础
1.“智慧建设”打造为民服务平台。为了工作更加方便高效,服务更加优质到位,居民更加满意幸福,街道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,充分整合小区信息资源,投入近100万元开发了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,开创了“智慧社区”特色品牌。智慧社区系统共开设了党建、楼宇经济、社会服务、人口计生、平安城南、文明创建、考核评估等功能模块。同时,积极与长沙晚报96333远程服务系统信息互动,推出街道信息服务中心和民调中心,着力打造了“五分钟服务圈”。通过多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建设,实现了社区服务的智能化、可视化。
2.“品牌建设”完善社区服务设施。在社区阵地建设上,近年来,我街道先后完成了白沙井、古道巷、城南中路等3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新建和改造,个别条件较差的社区改造工程也已全面展开。通过社区阵地建设的全力推进,推动全街社区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。在服务场地的建设方面,针对社区不同人群需要,在各社区设立流动书屋、绿色网吧、青少年活动室、志愿者服务站、道德讲堂等服务模块,并在街道的支持下,投资5万余元建立了白沙井、天心阁等社区康复基地,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场所。
3.“专业建设”提升职业队伍能力。街道以提升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服务能力为目标,按照大规模分层培训的思路,充分依托中南大学、长沙民政学院等各类教育资源,采取课堂培训、课题研究、社工论坛、岗位见习、专家辅导、体验教学等形式和个案研究、分组训练等方法培训街道、社区人员。通过将培训、教育、实践三者有机结合,初步建立了一支职业能力突出、服务质量优良的社区服务队伍,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。
4、“机构建设”增强政府购买服务。针对困难群体的实际状况,实施购买服务和委托服务相结合的方式,由街道出资聘请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相关服务或引荐爱心企业、爱心人士牵线结对帮助解决生活难题。从而初步形成了“街道主导、机构协同、志愿参与”的新型社会服务工作格局。
三、创新思路,分类突破,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持续发展
1、发挥“龙头”作用,扎实有力做好社区党建。一直以来,街道以社区党建工作为抓手,切实联系群众、倾听民意、顺应民心,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。一是建立党群小组,深入开展群众工作。全街组织党群小组恳谈会,深入开展了联系党员的走访入户工作,扎实抓好了群众工作日的走访活动。二是继续巩固“兼职委员制”试点工作。白沙井社作为省“社区兼职委员制”试点单位,积极邀请辖区内影响力大、代表性强、热心社区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,以兼职委员身份进入到社区党组织,与专职委员一同参与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决策,极大地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,受到省、市组织部门的多次好评,并入围市委组织部“组织工作创新奖”30个项目之一。三是在推行“三个领先”方面,街道以基层党建网格化为基础,建立起社区党建服务管理创新模式,全面打造网格化党建。形成“街道工委—社区党支部—网格党小组”的党建网格管理体制。通过一系列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,着力转变作风,提高工作效能,树立高效、务实、廉洁的形象,夯实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。
2、实施“幸福3600”,有效推进社区专业服务。街道自2013年推出“幸福3600”服务项目,并以其为载体依托“七彩社工中心”、“爱心联盟”等平台,为孤寡老人、残疾人、留守儿童家庭、低保困难户、计生特殊家庭等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。开展“四心”服务,为65岁以上老人、新婚夫妇、新生婴儿家庭、辞世老人家庭送去祝福和慰问。此外,充分整合街道现有资源,通过出资聘请专业的服务机构,开展了老年人结对帮扶、失独家庭精神籍慰、残疾人康复保健、失业人员就业援助等社区服务。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,着重抓取典型,凝聚各方力量,切实为群众办事,打造城南服务品牌,推动街道社区专业服务的全面提升。
3、开展“绿色”行动,着力打造优质宜居环境。街道以巩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创建成果为主线,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,督促各社区定期组织辖区居民整治卫生死角,并通过黑板报、上街宣传、入户、发放市民素质教育读本等形式,调动居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,使爱护环境卫生转变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。同时,抓好数字化城管、拆违控违、爱卫、食品安全等工作,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城市管理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,从而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。此外,充分依托社区内的志愿服务队伍,以“绿色”、“环保”为理念,组织开展了如“保护环境,文明先行”制作环保袋、文明扇活动,“爱心给力,快乐分享”保护白沙古井志愿者活动。通过街道、社区、志愿者、群众等组织和个人的广泛参与,着力打造优质宜居环境。
4、挖掘“本土”文化,营造浓厚社区文化氛围。在当前和谐社区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的背景下,只有立足社区,推进社区“本土”文化建设,才能不断提升居民文化素质。一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普及。从社区具体问题入手,深入开展个人品德、家庭美德、职业道德、社会公德等宣传教育,促进社区良好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、邻里关系的形成。二是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。为社区居民提供读书、阅报、上网、娱乐、健身等活动场所。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,推广传统文化,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,着力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三是积极发展社区教育。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内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,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;为妇女、失业人员、老人等提供就业援助教育、健康保健教育;白沙井社区还建立了“社区开放式大学”,满足群众多层次、多方位的素质提升需求。
5、突出“智慧”管理,全面构筑安居幸福家园。街道以平安天心创建为契机,在8个社区建立了应急安监消防站,开展“三站合一”建设,积极组织各类应急消防演练、培训;在全街范围内打造“应急广播体系”,播放安全须知、应急知识、突发灾害预防常识等,提升防灾减灾能力;在白沙井社区建设了街道“智慧中心”,设立了联防指挥平台、综合调度平台以及96333便民服务平台,通过立足网格化管理,依托“对讲机”、“微群”、 GPS定位系统等信息化手段,打造了群呼百应、智慧防控管理模式。
来源:城南路街道,
作者:唐逢九
编辑:徐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