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再“谈”改革

  天心区城南路街道党政办 李兴秋

  30多年前,严酷的国内环境和严峻的外部压力促进中国改革开放,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。如今,面对“改革开放”利剑之锋芒的消退,面对民众寻求公正、公平、透明的发展呼声,重塑改革开放之根本、再拾改革开放之勇气、寻求改革开放之新路径,迫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之眉睫。

  一、以问题倒逼全面认识改革。习总书记指出,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。不改革,渐变的瓶颈问题就不能解决,不改革,深层的掣肘因素就不能化解,不改革,顽固的固化理念就不能打破。

  (一)改革是突破桎梏的必然选择。当前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人事等体制机制,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,特定的历史环境下,为解决其时的问题,顺因其时的形势的产物,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。随着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,新的问题不断出现,旧的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,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就会日渐突出,改革的目标,就是解决和破除发展中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适应的问题,激发新的动力,推动发展科学、全面、可持续。建国以来,我国在行政区域、机构设置、人员编制、发展规划上历经多次变革,每一次变革后,都将国家事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。可以说,发展成长的过程,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改革的过程。当前,历史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职责,要想抓住机遇,顺势而为,就必须勇于直面问题和瓶颈,积极改革求变,在发展浪潮中把握主动。

  (二)改革是顺应形势的必然选择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形势和任务出现了许多新情况、新任务。习总书记指出,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,除了深化改革开放,别无他途。当前,我国的发展要与时俱进,就要把握“时”的特点,应“时”而动。当前,从中央到地方,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,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,一些地方支柱产业规模不大,产业集聚不够,经济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;受资金、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,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;随着重点工程的推进,因土地征用、房屋拆迁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,维稳形势严峻;环境保护、节能减排压力大,保障和改善民生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加大力度;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、工作质量亟待提高,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。要应对挑战,就必须依靠改革,通过解决体制性障碍、结构性矛盾、政策性问题,消除发展中面对的问题矛盾,推进经济社会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。

  (三)改革是批判继承的必然选择。改革不是推倒重来,不是重新洗牌,更不是全盘否定,而应该是对实践的批判继承。实践是最宝贵的财富。不懂得利用和继承这笔财富,就会在改革的路上屡屡碰壁,甚至南辕北辙。因此,改革,要善于吸收历史的积淀,继承传承历史的经验,从一个高点走向另一个高点。各级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,在经济建设、民生保障、文明创建、党的建设等工作中形成了符合地方民情地情的工作特色,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,培育了一套优良传统,这些是我们在改革中不能丢的传家宝。同时,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改进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不利方面,辩证思维,统筹兼顾,革故鼎新,批判继承。

  二、以非凡勇气全面推进改革。习总书记强调,要坚定改革信心,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、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。因此,改革必须破除阻力,自我革新,胆子要大,步子要稳。

  (一)破除意识理念的阻力,主动改革。意识形态领域的阻力,历来是改革最大的桎梏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启动改革开放初期,全国还未从“两个凡是”的错误真理标准中走出来,固有意识形态是横戈在改革面前的最大障碍,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是推动改革的当务之急,当务之要。十八届三中全会,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,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,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。就当前来说,就要破除怀旧心态,不能习惯于当前工作模式下的工作状态,不能总认为现在的应该是最好的,要正视弊端,寻求突破;要破除保守心态,改革牵一发动全身,要敢于打破常规,尝试另一种思维、另一种思想思考问题;要破除畏难心态,工作中,不能因出现改革“阵痛”就定论为失败,要树立敢于担责、勇于担险的担当意识。

  (二)破除既得利益的阻力,勇于改革。改革的过程,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。改革,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调整,让更多的人民得到实惠,获得利益。因此,改革的过程,必然受到既得利益的顽强阻拦。当前,各级在深入学习、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意见的过程中,对于改革创新的雷声大,但雨点小,不是没有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,不是没有找到改革发展的举措,而是一些拥有既得利益的群体不愿改革。一方面,改革以人民群众为主体,触动了拥有顶层规划权力的领导和机关的利益,在改革中必会留有余地;另一方面,改革要革故鼎新,打破常规,甚至从头做起,多数人考虑到创业的艰辛,宁可将问题遗留给后任,不愿放弃现有的基础,不愿涉险滩,当开拓者,奠基人。两个方面的问题,都反映出了当前利益结构的不合理、不科学性,少数人的利益与群众利益对立,与经济建设发展的利益对立,更凸显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。

  (三)破除庸政懒政的阻力,善于改革。改革是系统工程,需整体谋划、统筹推进。当前各级的本位主义仍比较普遍,眼睛只盯着自己的“一隅”,不想抬头谋全局,在改革中,对推动党和政府全面建设与服务深化改革大局的关系不能兼顾统筹,对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兼顾统筹。为此,要克服“被动型”思想。要克服上级不动我不动,上级推一下动一步,永远处在等待观望的状态;要克服“防守型”思想,要主动思考工作,做前瞻性、战略性、全局性谋划,永远处在拼搏、进取的状态;要克服“投机型”思想,不能心浮气躁,精力外移,要坚持一门心思干工作,一心一意谋发展;要克服“襁褓型”思想,不能习惯于上级手把手教,上级一撒手就不知如何走路,克服埋怨上级不负责任,“不接地气”,永远处在蹒跚学步状态。只有克服上述熟视无睹、见怪不怪,甚至积重难返的问题,就能永葆干事创业、主动作为的生机活力。

  三、以群众受益检验改革成效。在深入推进改革过程中,要盯紧民意这一风向标,虚心听取公众意见,以民众需不需要、满不满意、受不受益作为改革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,积极探索实践,锐意改革创新,推进改革向纵深开展。

  (一)满足群众对富裕物质的新期待。富裕是群众的最终追求,要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,完善市场经济体系,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按照“精政放权”的总体思路,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,以减少审批事项、创新审批方式为重点,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,缩短审批时间,做好做优营商环境,做大做强项目建设,做优做精支柱产业,实现经济总量、人均均量提升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。

  (二)满足群众对生态安居的新期待。宜居宜业是政府的第一责任,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生态安居的新期待,健全城市管理体系,健全环境保护体系,健全公共安全体系,彻底治理雾霾天气、水质重金属超标、公众幸福感降低、社会矛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,努力建设街巷精致、管理科学、配套完善、服务良好、安全稳定、生活舒适、底蕴深厚、群众满意的宜居宜业环境。

  (三)满足群众对高效政府的新期待。高效政府是实现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,要按照“小政府、大社会”“小机构、大服务”的总体思路,牢固树立“管理即服务”的意识,努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;要全面落实中央、省和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、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,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;要严管“三公”经费,坚持依法行政,自觉接受民主监督、法律监督、公众监督,建设一支群众满意的精干、务实、廉洁的高效政府。

来源:城南路街道

作者:李兴秋

编辑:徐拓

相关链接

    频道精选

  • 党建
  • 民生
  • 政务
  • 文化
  • 教育
  • 天心头条
  • 天心要闻
  • 工作动态
  • 热点专题
  • 区情简介
  • 天心视角
  • 媒体报道
  • 影像天心
  • 理论探讨
  • 天心手机报
  • 领导之窗
  • 天心文艺作品展示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天心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