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识形态工作发挥着思想引领、舆论推动、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,纵观我国革命、建设、改革各个历史时期,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我党的看家本领和制胜法宝。当前,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,多元文化并存,各种思潮相互激荡,境外敌对势力渗透频繁和激烈。意识形态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,工作主体在基层,任务重心在基层。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,一定要围绕“四个全面”的战略布局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,积极推进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创新,抓好抓实宣传思想工作。
一、坚持反谣言惑众,主动理性发声。在社会深刻转型,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时期,在反腐、改革、维稳等领域,极易捏造、夸大、扭曲相关事件,误导公众。对此,我们要主动理性发声,使谣言无处可传,无人可信。一是“知谣”。要提升党员干部和群众谣言免疫力,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面对各类谣言保持冷静,正确辨析,在面对大量的信息冲击时不致迷失自己,不致受到欺骗和蛊惑而不自知,争做智者和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,把不信谣、不传谣、不造谣作为一条道德底线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、坚定政治立场,始终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,不阳奉阴违、说两面话、作两面人,旗帜鲜明与各种谣言作坚决斗争。二是“辟谣”。对各类不实言论,要提高警惕性和甄别意识,明辨是非,不轻易“转发”、“评论”、“点赞”,使谣言能够不攻自破。在发生突发事件之时,基层领导一定要亲临现场,尽最大可能的赶在小道消息传播之前、惑众谣言散发之前、公众质疑引发之前及时公布事件真相,使基本情况、进展情况、处理办法、解决措施等信息及时迅速的公之于众,并及时跟进,澄清迷惑,取信于民,让真相比谣言传播得更快、更广,从而牢牢掌握话语的主动权,为突发事件的处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。三是“打谣”。 对于极少数群体打着各类旗号,干着挑动社会矛盾、危及社会稳定、破坏民族团结、损害群众利益、出卖国家利益勾当的人,或者别有用心地散布各种谣言、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人要保持高度警惕,重点监控,积极主动协助公安机关、宣传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时予以揭露和处置,从根子上将谣言消灭,挤压和缩小谣言生存空间。
二、坚持反历史虚无,主动求真反击。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主流思潮,其产生的负能量危害极大,任其蔓延,就会涣散和弱化主流意识形态,事关党和国家存亡,我们必须高度警惕,坚决抵制和消除影响。一是弘扬唯物史观。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,用辩证的、历史的、实践的观点来解读与运用历史,把党史、国史作为必修课,教育广大青年认真学习历史,正确认识历史,坚持党性原则与科学精神的统一,处理好政治与学术、历史与现实的关系,维护正确结论,反对错误倾向,不割裂历史、否定历史、虚构历史、歪曲历史。二是坚定党史自信。要总结历史经验,坚持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防止盲目迷信西方,增强民族自尊心、自信心和自豪感,激励人民把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、工作的精神动力,抓住机遇,发愤图强,在各自的岗位上扎实工作、积极奉献,努力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。三是主动揭露反击。要传播正确的历史事实,引导广大党员、干部、群众自觉加入到与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行列中来,利用报刊、电台、电视台和互联网等媒介广为传播宣扬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文章,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,让被迷惑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也开始醒悟、悔改,最大限度地挤压历史虚无主义“任性”的空间。
三、坚持反话语旁落,主动引导续论。面对各种“话语”空前活跃,必须主动发声、高分贝发声,在多元多样多变中立主导、把方向,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,掌握主动权。一是在重大问题上帮助党员干部划清是非界限。面对西方遏制、促变的压力,增强主动性、掌握主动权、打好主动仗,帮助党员干部划清是非界限、澄清模糊认识,对一些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,对于社会消极现象,要持零容忍态度,敢于亮剑,不随波逐流,确保党员干部经受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,防止在西方宪政民主、普世价值、公民社会等言论的鼓噪下迷失方向,防止在封建迷信和宗教影响下失去自我。二是在思想引导上帮助群众理解党的主张 。要组织辖区老干部、老教师、老专家、老战士、老模范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“进学校、进课堂、进社区”活动,主动设置议题,抓住热点问题,通过广泛开展主题宣传、成就宣传、典型宣传和形势政策宣传,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,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,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发展的共识。三是在精神建设上帮助社会培养文明道德风尚。 认真贯彻中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精神,按照中办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》要求,深化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引导群众写出更多扶正祛邪的好文章,推出更多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产品,广泛传播“真、善、美”,严厉抨击“假、恶、丑”,扩大正面宣传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,批判抨击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现象,陷敌于汪洋大海。
来源:城南路街道
作者:侯烛天
编辑:徐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