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的战争,漫长孤独,没有胜负,只有伤痕。
可能因为供血不足,常常出现记忆断层,表达空缺,对文字的把握力不从心。以至于近来十分沮丧,好象来不及绽放就行将枯萎。我知道自己沦落的已不仅仅是健康,还包括骄傲和满足。
对自己的情况,多少有些茫然,继而生出的是失望。今天,MQ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聊天,而且现身说法,极力给予安慰。“有关爱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——真的很感动,突然觉得我们费尽心机得到了许多,其实需要的或许只是一块面包而已。
佛经云:舍得,舍得,有舍才有得。岁月递嬗,主流在变,或许是应该考虑舍弃一些什么吧?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努力浪得一点成就感,于是常常用青春作赌注,用不同的方式耗费甚至作践生命,一不小心连虚荣心也严重透支了。曾经有人将健康比做“1000……”前面的“1”,如果有一天前面那个“1”已经风雨飘摇,我们考虑的将会是什么?!
我一直记得《学会舍弃》里东西方有异曲同工之效的两个故事。
欧洲金雕筑巢于高山悬崖,它以尖利的喙和强壮的爪宣布自己是天空的王者。金雕一窝,只孵出两只幼雏。在食物不足的年代,小金雕就会挨饿,金雕妈妈也只能眼看着孩子饿得嗷嗷叫。到这时,两只小金雕就用力互相挤靠,结果总是相对弱小的那只被挤下山崖摔死。而这时的金雕妈妈又总是容忍这种“兽行”。
在我国兴安岭,被夹住的狼会咬断自己的腿。它明白,想当完整的狼已经没有可能,等下去皮会变成褥子,肉会被焖在锅里。当瘸狼总比釜中狼强,于是它理智而果断地咬断了被夹住的腿。
其实我们也同上述的金雕和狼一样,时时面对着痛苦的舍弃。十八岁的时候,为了践自食其力之诺而舍弃学业;二十八岁的时候,为了避不务正业之嫌舍弃爱好;三十八岁的时候,为了修贤妻良母之德而舍弃个性;四十八岁的时候,为了圆健康长寿之梦而舍弃理想。或许人一辈子都在取舍,鱼和熊掌,义与生命,融入平常的生活,寓于深刻的哲学。
人的一生有许多困惑不已的琐事纠缠不清,难以取舍,常常会有诸多顾忌,甚至不如金雕和狼的果断。
“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,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。”舍弃是痛苦的,但是不舍或许更惨。思考了这些,似乎有了特别的轻松感。且不说一些高深的哲学,欧洲的金雕和兴安岭的狼之行为,正说明舍弃是大自然的规律,舍弃是生存的一种方式。
俗话说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今天,我什么也做不好,那么,我什么也不做。试想当我没有了青春,还会从玫瑰中挑刺吗,那么还是自嘲一下,放下多余的欲念,学会从刺中找玫瑰吧。MQ说得对,不为写而写,感觉文思枯竭时不妨出去看看路边的草和花,可能就有灵感和火花;不为活而活,感觉心里痛苦时不妨出去或舞或唱或聊,一定会找到快乐从而得到新的宁静。“半竿落日,两行新雁,一叶扁舟。”这样的图画尽管有些伤感,但你可以发现其母性和柔情。要么,干脆美美地睡一觉,梦境神游,既可养足精神,说不定还能有可遇不可求的奇迹呢!
许多东西已经不是你珍惜就可以挽留的,许多梦想不是你努力就可能实现的。无所不能的是东方的神与西方的上帝,是人就有遗憾就有不足。当我们遭遇困境或空有梦想时,记得象兴安岭上被困的狼,咬断那条被困的腿,瘸腿前行!
作者:何金华
编辑:徐拓